2023年第S2期

发布者:王敏发布时间:2024-04-26浏览次数:10

  • 强夯法处理高填方地基的探索与实践.pdf

    董宝志;赵翊豪;赵霞;文宇坤;文晨宇;季江峰;

    近年来我国山区、丘陵地区通过挖填造地方式形成了大量高填方地基,强夯法因处理厚度大、效率高等优点,在高填方地基处理中逐步得到推广应用。本文介绍了强夯法在黄土、杂填土及碎石土高填方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实例,结果表明:(1)黄土高填方地基经8 000 kN·m及12 000 kN·m能级强夯处理后,土体孔隙率降低,干密度增加,8 m及12 m深度范围内大部分土层的湿陷性已消除,其余部分经处理后变为湿陷性轻微,地基承载力显著增加,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00 kPa;(2)碎石土高填方地基经3 000 kN·m及10 000 kN·m能级强夯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达250~461 kPa,不仅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并且还有足够大的安全储备;(3)杂填土高填方地基经25 000 kN·m能级强夯处理后,有效加固深度自起夯面起算不小于18 m,在0~20 m范围内平均动力触探锤击数提高2.0~7.9倍,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于200 kPa。

    2023年S2期 v.5 1-11+25页 [查看摘要]
  • 25000kN·m超高能级强夯处理大厚度填土地基的现场试验研究 .pdf

    史光富;雷渊;贺建虎;郭志强;

    超高能级强夯是处理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大厚度非均匀碎石回填地基的有效方法,但缺乏工程应用经验的积累。为评估25 000 kN·m能级强夯处理大厚度新近素填土地基的效果,依托榆林某工业园区场平工程,开展了现场试夯试验,通过平板载荷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检测夯后地基的承载力和密实度。试验结果表明:夯后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不低于260 kPa,夯后是夯前的2.6倍以上;在地基22 m深度范围内,夯后地基土的标贯击数是夯前的1.8~8.8倍,根据承载力指标判断的有效加固深度约为20 m。相关成果可为超高能级强夯处理类似大厚度素填土地基提供参考。

    2023年S2期 v.5 12-18页 [查看摘要]
  • 高能级强夯处理晋中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试验研究.pdf

    马鹏兵;徐晓;曹静远;

    为评价16 000 kN·m能级强夯处理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效果,在晋中某建筑工程场地内进行了试夯试验,开展了地面高程观测、探井取样、室内试验、动力触探试验。试验检测结果表明:单击夯沉量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着夯击遍数的增加,夯沉量趋于平稳所需击数减少;经过强夯处理后,终夯面下11 m深度范围内,干密度提高了9.4%,压缩模量提高了150.6%,孔隙比降低约22.5%,压缩系数降低21.7%,湿陷系数均小于0.015,地基土湿陷性基本消除;不同深度土层的动力触探击数介于4.2~13.3击,平均击数为10击。试夯试验结果可为晋中地区深厚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强夯处理及施工提供参考。

    2023年S2期 v.5 19-25页 [查看摘要]
  • 不同能级强夯处理深厚填土地基的效果分析.pdf

    张忠雄;徐文涛;孙茉;丁亚峰;曾涛;

    为了解12 000 kN·m能级以上的强夯在深厚填土地基的处理效果,开展12 000 kN·m、15 000 kN·m、18 000 kN·m、25 000 kN·m四个能级的对比试验研究,通过现场监测、标准贯入试验、平板载荷试验等方法评价强夯处理效果,基于检测结果探讨夯沉量、土体密实深度与强夯能级的关系,并建立夯沉量、夯后地表沉降量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以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作为收锤控制标准,部分夯点在2~3击后即达到收锤标准,强夯处理效果难以保证,应设计强夯的最低单点夯击次数,以控制强夯处理效果达到设计标准;通过对夯沉量、夯后地表沉降量与强夯能级的关系进行拟合分析,发现两者与强夯能级均呈线性关系,基于此建立了夯沉量、夯后地表沉降量预测模型;不同能级强夯处理后,检测深度范围内,土体密实深度随强夯能级的增加而增大;强夯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00 kPa,夯后载荷试验的沉降范围为8.2~9.8 mm。

    2023年S2期 v.5 26-33页 [查看摘要]
  • 真空降水联合强夯置换软基处理新技术与应用.pdf

    祝思明;伍翔飞;曾华健;嵇汉卿;郑海波;

    针对传统软基处理方法在仓储物流园、工业厂房等大面积深厚软基处理工程应用中存在工期、成本及环保等方面的局限性,提出采用真空降水联合强夯置换软基处理技术,即通过真空井点降低地下水位及减小土体含水率,随后进行强夯置换施工,其中降水与强夯置换交叉进行,通过两遍强夯置换与三次降水,最终达到软基处理目的。阐述了该技术工艺原理、工艺特点、工艺流程及施工工艺参数等;随后以具体工程实例为背景,详细介绍了该技术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并依据原位试验及工后沉降监测对处理效果进行了反馈验证。

    2023年S2期 v.5 34-39+53页 [查看摘要]
  • 高水位场地强夯夯击能损耗分析与计算.pdf

    李英涛;陈建业;张艳霞;高青松;

    在高水位场地中进行强夯时,由于夯锤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造成夯锤的有效夯击能损失。通过在夯锤表面安装振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在高水位场地中强夯时同一夯点上每一次夯击其夯锤的加速度值的变化,构建夯击模型,分析计算因地下水的作用导致夯击能的损耗率,并采用数值积分方法对夯锤加速度进行时域计算分析复核夯击能损耗,结果显示在高水位场地中强夯夯击能损耗率接近或超过50%,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施工措施,保障强夯达到预期地基处理效果。

    2023年S2期 v.5 40-47页 [查看摘要]
  • 液压快速夯实技术及其施工参数的确定方法.pdf

    张占奎;陈崇欣;侯忠成;梁钦铠;欧阳山;

    本文结合技术标准、参考文献和已完工项目的施工经验,介绍液压快速夯实技术及其主要施工参数的确定方法。在提出对梅纳(Menard)公式修正后的加固深度计算公式的同时,进一步证明该公式计算结果的可行性。加固深度和加固效果与夯击能量、遍数、击数等参数有关,实际应用时需通过试夯确定施工参数。为保证夯实效果,施工中要求液压夯实机在最大提升高度时的夯击频率应大于30次/min,停锤标准以控制总锤击数为主,以控制最终10击平均夯沉量为辅。

    2023年S2期 v.5 48-53页 [查看摘要]
  • 黄土填方场地强夯与分层碾压施工过程的内部沉降监测方法.pdf

    于永堂;张继文;董宝志;唐丽云;黄鑫;曹静远;

    黄土填方场地采用强夯法与分层碾压法处理时,会引起较大的冲击荷载与振动荷载,导致施工期埋设的监测元件易被破坏且补救困难。为此结合填方场地施工特点,对深层沉降标法、电磁式沉降仪法和串接式位移计法进行改进,主要包括:当采用深层沉降标法时,施工期将沉降钢板预埋至填土内不同高程,竣工后钻孔测量沉降钢板的高程变化,确定施工期总沉降,然后利用同一钻孔安装深层沉降标,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观测工后沉降;当采用电磁式沉降仪法时,将沉降管及沉降磁环通过钻孔与探井安装至填土地基内,沉降管端部深入基岩内,将基岩内安装的沉降磁环作为相对基准点观测内部沉降,以减少施工期管口高程频繁变化引起的测量误差;当采用串接式位移计法时,在填方地基内同一垂直线方向,设置若干位移计监测单元,通过分段测量、逐段累加方法,获得填方场地不同深度处的沉降量。上述监测方法的集成应用实现了填方地基内部沉降的全程、连续监测,也可为类似工程监测提供参考。

    2023年S2期 v.5 54-61+68页 [查看摘要]
  • 强夯法处理双层软弱地基试验区监测与检测浅析.pdf

    雷胜全;梅广冬;王鑫;李彪;

    “双层软弱地基”地层结构常见于江海湖湾地区,一般地表为3~5m厚的水力冲填土,以松散、不均匀的粉土、粉砂为主,其下为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的淤泥质土。大面积处理“双层软弱地基”常采用降水联合低能级强夯法,本文以江苏南通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建设制造基地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强夯法试验概况,对监测与检测成果进行了分析,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几种新的地基处理思路,可供同类项目参考。

    2023年S2期 v.5 62-68页 [查看摘要]
  • 孔内强夯碎石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变形特性分析.pdf

    伍翔飞;曾华健;嵇汉卿;刘雪珠;祝思明;郑海波;

    本文基于某物流仓储项目软土地基处理工程,通过室内试验及原位测试,研究碎石桩处理前后软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变化及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情况。建立单桩碎石桩复合地基分析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施工与使用等附加荷载作用下碎石桩处理前后的复合地基变形特性及孔压消散情况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桩径、桩长及垫层厚度对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与孔压消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软土地基经碎石桩处理后,原天然状态下的软土物理力学指标均有所提高,其中软土状态由天然状态下的流塑状态变为可塑状态,含水率降低约22.3%;与天然软土地基相比,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后,工后沉降及固结时间可减小约50%;为平衡成本及处理质量,碎石桩面积置换率在0.22左右,桩端应穿过软土层底不少于1 m较为合适,且垫层厚度不宜过大,相关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3年S2期 v.5 69-74+83页 [查看摘要]
  • 强夯加固效果实时评估方法探讨.pdf

    葛忻声;李沛轩;孙静苑;

    本次研究在室外场地开展了多组不同设计参数组合下的强夯模型试验。通过落锤顶面安置的加速度传感器对落锤的冲击行程进行了记录,并引入峰度、偏度等时域特征参数对落锤加速度时程曲线的形态进行了定量的描述。研究得出:落锤加速度时程曲线的形态与施工工况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可通过分析落锤加速度时程曲线的形态来对夯击过程进行评价;落锤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时域特征值会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可以通过观察时域特征值的变化趋势是否达到稳定来判断是否止夯。本文提出了一种强夯加固效果实时评估方法,并设计了使用流程。本文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后续强夯加固效果实时评估方法的工程应用。

    2023年S2期 v.5 75-83页 [查看摘要]
  • 特殊场地强夯振动监测及隔振效果研究.pdf

    秦劭杰;戎晓宁;张路银;彭梦凯;董炳寅;

    为了研究填土场地邻近基坑强夯时的隔振保护措施,采用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4 000 kN·m和6 000 kN·m能级强夯作用下隔振沟保护的边坡振动加速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强夯引起的振动加速度峰值小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的0.1g要求。之后的现场试验同样证明隔振沟具有良好的边坡隔振保护效果,确定隔振后安全距离可缩短至10~20 m,对隔振沟与振源不同距离的隔振效果试验表明距离越近隔振沟隔振效果越好。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采取隔振沟措施的强夯施工对邻近边坡的稳定性无影响,该研究可为今后强夯施工邻近基坑和道路、已建建筑物提供经验和参考。

    2023年S2期 v.5 84-90页 [查看摘要]
  • 强夯施工智能监测系统的开发.pdf

    吴增巍;谢文婕;温宝军;梁谊;

    为了解决传统强夯施工中监测不精准的问题,通过集成北斗/GNSS天线、智能接收机、RFID落距传感器、智能显控终端等硬件设备,研发了强夯施工质量智能化监测系统,对强夯工程的关键工序进行自动、实时、动态、高效的监测和记录。系统通过北斗/GNSS天线的高精度定位数据进行夯点的定位和引导,使用RFID落距传感器,根据第一次提锤高度和第二次提锤高度的差值计算夯沉量与夯击次数,利用数字化施工云平台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全面监测、远程管理和实时协作。系统减少了人为错误和不确定性,提高强夯施工效率和质量,为强夯施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进步和创新。

    2023年S2期 v.5 91-97页 [查看摘要]
  • 新型非脱钩强夯机的研发与应用.pdf

    张俊强;陈超军;杨帆;于永堂;董宝志;

    为了解决传统非脱钩强夯机的机身稳定性差、施工效率低、操作灵活性差和施工质量保障难等难题,结合强夯施工特点,采用了创新性的机械液力传动系统、施工臂架平台动态稳定技术、夯击深度自动检测技术、卷扬多级安全制动技术、控制系统等多项技术,研发了新型机液一体式非脱钩强夯机。结果表明:新型非脱钩强夯机实现了起锤、放锤及夯锤空中起停的灵活操作,具有大扭矩、高效率、高稳定性、高安全性的优点。工程实际应用表明,在相同的工况条件下,采用新技术的非脱钩强夯机的施工效率是脱钩强夯机的2.5~3.0倍,与强夯智能施工管理系统结合后,不需现场挂钩和人工测量,进一步提升了施工效率,同时解决了施工安全问题。该研究可为非脱钩强夯施工工法的推广、非脱钩强夯设备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2023年S2期 v.5 98-104页 [查看摘要]
  • 岩土工程西湖论坛(2024):交通岩土工程新进展(一号通知)

    <正>岩土工程西湖论坛(2024)拟定于2024年10月18—20日在杭州花家山庄召开。近年来,我国交通工程快速发展,许多岩土工程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材料在我国交通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同时也有诸多技术难题尚待解决。为了加强技术交流,促进交通岩土工程领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更好地为我国交通工程建设服务,岩土工程西湖论坛(2024)的主题定为“交通岩土工程新进展”。

    2023年S2期 v.5 104页 [查看摘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