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测试专栏
双向水泥土搅拌桩智能化施工技术研发及实践.pdf
朱志铎;万瑜;刘松玉;刘锦平;为解决常规单向水泥土搅拌桩水泥浆沿桩体垂直分布不均匀、桩体搅拌不均匀和处理深度有限等技术问题,成功研发双向水泥土搅拌桩技术,有效保证搅拌桩成桩质量,提高了搅拌桩施工效率和软基处理能力。目前双向搅拌已经是国内搅拌桩的主流施工方法,但大量的工程实践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搅拌桩技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设计与施工忽视土体成层性、施工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施工质量监控及检验方法落后等。针对这些不足,以双向水泥土搅拌桩技术为基础,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水泥土搅拌桩智能化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土层的精准识别实施变频喷浆,契合土体的分层特征,有效保证水泥浆与土体搅拌充分,实现了水泥土搅拌桩智能化施工;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实现施工现场的远程监控,可对搅拌桩施工全过程进行记录与监测;实时采集、分析施工参数,单桩施工完成即时评估其施工质量,甄别不合格桩,可为工后检验提供依据,并可减少工后检验工作量。本文对水泥土搅拌桩智能化施工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践证明通过智能化施工可显著提高水泥土搅拌桩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降低工程造价,这不仅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效地推进了搅拌桩技术的发展。
2022年06期 v.4;No.135 451-458+465页 [查看摘要]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理论研究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变形模量计算公式推导.pdf
刘秀军;岩土的变形模量是岩土工程计算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的力学参数,目前主要通过原位平板载荷试验的结果计算求得。国内相关规范和文献虽然提供了浅层平板载荷试验中变形模量的计算公式,但并未给出其出处,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Boussinesq弹性理论位移解,对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计算变形模量的公式以及刚性承压板的形状系数进行了系统的推导和阐述,并得出以下结论:(1)变形模量的计算公式是在Boussinesq弹性理论竖向位移解的基础上乘了一个刚性承压板形状系数得来;(2)圆形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圆心处的表面沉降为荷载圆边界处表面沉降的π/2倍;(3)正方形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正方形荷载中心处的表面沉降为角点处表面沉降的2倍,荷载边界中心处的表面沉降约为角点处表面沉降的1.79倍;(4)推导出的圆形刚性承压板形状系数约为0.818,方形刚性承压板形状系数约为0.935,均略大于相关规范提供的数值。本文系统地解答了浅层平板载荷试验中变形模量计算公式的来源问题,对全面了解此类问题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2022年06期 v.4;No.135 459-465页 [查看摘要]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微生物产气降饱和缓解砂土液化的剪切波速测试研究.pdf
吕美彤;章定文;沈晨;曾彪;基于振动台模型试验,采用预振动技术通过对不同深度处的加速度传感器阵列进行了剪切波速测量,研究了振动台试验中微生物产气过程中的剪切波速变化情况,从而建立了微生物产气过程中饱和度和剪切波速之间的定量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饱和度降低后剪切波到达的时间增大,微生物产气降饱和过程得到的剪切波速在显著减小。剪切波速随着饱和度降低而不断减小,当饱和度下降到90%时剪切波速的速率在减小。由于砂土自重及气泡溢出,模型箱下部的砂土剪切波速的值大于上部。微生物产气降饱和处理可液化地基过程中,振动台试验中剪切波速和饱和度之间满足对应的曲线关系,采用剪切波速描述微生物产气过程中饱和度的变化是有效的。本文的试验结果可对微生物降饱和法在现场试验中的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2022年06期 v.4;No.135 466-471页 [查看摘要]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细粒含气土固结沉降特性试验研究.pdf
叶振波;李洁如;叶启扬;陈晓轩;周吾桐;对于海洋沉积物,气体通常是以封闭离散的大气泡形式存在的,不同于孔隙水中或附着于骨架上的小气泡,大气泡的存在推挤了土颗粒,明显的改变了土骨架结构,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大气泡存在对土体固结沉降特性的影响。为获得细粒含气土在瞬时荷载下的响应,并确定细粒含气土的一维固结特性、孔压消散及沉降发展规律,本文对重塑含气马来西亚高岭粉土开展了一系列瞬时加载下的一维固结试验,得到如下结论:(1)随着外部荷载的增加,试样发生的瞬时沉降和瞬时孔压响应逐渐减小;初始孔隙水压力增大,瞬时沉降响应减小,瞬时孔压响应增大,而且对于同一外部荷载值,随着饱和度的减小,瞬时沉降有增加的趋势,瞬时孔压响应有减小趋势。(2)细粒含气土最终沉降量大于饱和土,在饱和度相近时,初始孔隙水压力小的最终沉降量大;细粒含气土孔压消散时间快于饱和土。(3)随着外部荷载增加,孔隙比逐渐减小,对于不同初始反压和不同初始饱和度的试样,总孔隙比的压缩曲线不重合;当仅考虑饱和基质的孔隙比时,可以发现试样的压缩曲线基本重合。
2022年06期 v.4;No.135 472-478页 [查看摘要]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某矿石堆场深厚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方案研究.pdf
吴梦喜;宋世雄;于永军;赵源;大量的码头堆场建于深厚软土地基上,地基处理不当容易出现承载力不足、结构位移过大等问题。针对安徽某矿石堆场试运行时出现的基础超大位移问题,分析了试运行地基中超孔隙水压力的累计及消散速度,找出了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排水固结的地基二次处理方案。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软件LinkFEA,采用渗流与变形强耦合的方法,预测了地基按照处理方案的现场试验堆载地基中有无排水措施情况下超孔隙水压力和位移变化过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预测结果与试验比较一致。研究表明,地基中未进行排水板二次处理时,地基中的超孔隙水压力幅值很大,稳定安全性较低,水平位移较大;排水板处理后,地基中的超孔隙水压力得以大幅度削减,稳定安全系数大幅度提高,水平位移大幅度减小。在排水板处理区域地基中的超孔隙水压力在水平方向是波浪变化的,垂直方向上不同土层内的超孔隙水压力差异很大,对固结系数比较敏感。
2022年06期 v.4;No.135 479-489页 [查看摘要]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光伏支架H型钢桩现场试验承载特性分析.pdf
丁晓勇;光伏发电对实现清洁能源和解决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在沙漠地区建设发电站,光伏支架基础形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光伏支架支撑的光伏组件较轻,竖向压力和水平推力是支架基础的主要受力形式,H型钢桩因抗弯刚度大和贯穿能力强而成为首选的基础形式。本文针对光伏支架受力特点,通过短H型钢桩现场竖向抗压抗拔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桩长、不同截面尺寸型钢桩竖向承载力及其受力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短H型钢桩在抗压抗拔试验中表现趋势相似;截面尺寸及桩身长度对型钢桩承载力影响显著,尺寸越大、桩身越长,则承载力越高;当桩长不同时,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是一个随深度变化的过程,且沿桩身方向从上到下依次开展;H型钢桩受压和受拉工况下其侧摩阻力峰值均发生在距桩端1/3位置处。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2022年06期 v.4;No.135 490-495页 [查看摘要]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工程应用
孔内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研究综述.pdf
周小松;朱才辉;乔建伟;李鑫磊;王颖蛟;以56个不同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孔内深层(超)强夯法(DDC法或SDDC法)在地基处理中案例为背景,针对其应用现状展开统计分析,讨论了湿陷性黄土地基承载力、湿陷厚度、湿陷等级及地域分布特性,分析了DDC工法中采取的填料、夯击能、成孔直径、成桩直径、桩长、布桩方式等施工参数对湿陷性消除、复合地基承载力等地基处理效果的影响程度和规律。结果表明:(1)湿陷土层厚度和湿陷等级逐级递减,DDC工法使用频次较SDDC工法高,且DDC法在湿陷性厚度为5~15 m的Ⅲ级自重湿陷性场地集中应用广泛(。2)DDC(SDDC)工法中最常采用的填料为灰土,占比为60%,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可提高1.4~4.7倍。(3)DDC法夯击能为800~2 000 kJ/层,成孔和成桩直径分别为0.4 m和0.6 m;SDDC法夯击能为1 000~3 000 kJ/层,成孔和成桩直径分别为1.2 m和1.8 m。(4)DDC法和SDDC法的桩间距基本为2.0~3.0倍成孔直径,布桩方式一般为正三角形,但SDDC法处理深度较DDC法更深,其对湿陷性地基的挤密加固效果更为明显。
2022年06期 v.4;No.135 496-506页 [查看摘要]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海上风电斜桩基础复杂沉陷地基加固技术及应用.pdf
罗承浩;桩基础是目前海上风电广泛使用的一种基础型式。在砂层、残积土、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等复杂地层条件下,海上风电桩基础施工易导致土层塌陷涌堵钻孔,从而阻碍桩基后续成桩施工,并降低桩基侧摩阻力。目前针对海洋地基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很少,应用案例更鲜有报道。本文结合海上风电工程实例,根据斜桩基础情况,开发桩内及桩外斜向导向定位装置,并在此基础上研发海上斜孔静压注浆及高压斜向旋喷注浆相结合的新型复合注浆加固技术,充分发挥静压注浆扩散范围大、高压旋喷注浆范围可控且强度高的优点,各技术手段时序有机结合运用,优化设计出最有效合理的加固方案,确保斜桩基础周围的松散塌陷地基区域无空白加固并达到最佳的加固效果。通过现场钻孔取芯及室内抗压强度试验等多种手段检测,说明海上斜向复合注浆加固技术工艺先进、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及推广应用价值,对其它类似工程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
2022年06期 v.4;No.135 507-513+536页 [查看摘要]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基于ABAQUS的软土地区CFG桩施工质量问题原因分析.pdf
胡瑞丰;郑学元;CFG桩在软土地区的工程应用中常出现诸如串孔、缩颈等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限制了CFG桩在这些地区的推广应用。针对沧州某项目CFG桩在施工中出现的串孔现象,利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对成孔过程中桩间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变化以及桩周土体位移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CFG桩成孔过程会造成桩周土体孔压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且孔压升高幅度较大,极易造成土体强度降低;同时钻杆钻进和提升过程中由于叶片间未充满土区域产生的临空面为桩周土体向新成孔内位移创造了便利条件,使桩周土体在围压作用下向新成孔内流动,在已成桩与新成孔之间形成土体流动通道而引发串孔。实践表明,合理增大桩间距、适当提高钻进速度、施工中采取隔桩跳打等措施能减少串孔现象的发生。
2022年06期 v.4;No.135 514-519页 [查看摘要]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盾构下穿对既有地铁隧道沉降变形的影响研究.pdf
朱建才;王蔡祥;李新伟;孙雅珍;宋金龙;以杭州某工程盾构下穿既有地铁隧道工程为背景,基于小应变土体硬化模型(HSS模型),应用PLAXIS3D软件,探讨下穿盾构施工对既有隧道沉降变形的影响。首先结合实测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参数反分析,得到重要的参数——土体损失率C,并为后续盾构下穿地铁隧道的数值模拟提供依据;然后基于得到的土体损失率C建立盾构下穿地铁的计算模型;最后建立MJS(Metro Jet System,全方位高压喷射工法)加固的数值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工况参数反分析得出的土体损失率C约为0.10%,与实测数据最为吻合;使用土体损失率C=0.10%对盾构下穿地铁进行数值模拟,通过MJS加固发现地铁隧道总体沉降变形较小,满足地铁变形控制要求;说明MJS对地铁隧道沉降变形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2022年06期 v.4;No.135 520-529页 [查看摘要]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深厚软土区既有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道路受相邻真空预压影响研究.pdf
王健;陈仕文;梁东波;基于塑性硬化土(HS)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从复合地基施工到路侧真空预压不同阶段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应力与变形特征,并建立了对策模型,以近场地处理一侧边桩的水平位移和弯矩作为影响控制效果的评价指标,提出了降低影响的建议。结果表明,HS模型能够区分加卸载时刚度的差异,并较好的反映了淤泥的应力应变关系特性;真空预压处理引起加固区外围土体发生侧向卸荷,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密封墙边缘。真空预压场地处理会引起近场地一侧边桩的侧摩阻力和轴向力显著增大,摩阻力零点下移;抽真空时,负孔压先集中在排水板处,然后向土中扩散,渗透性大的土层负压传递较快;增大场地处理边缘距路基距离或者在复合地基边缘设置地下连续墙均能有效减小边桩的侧向变形和弯矩,而水泥土搅拌桩及其格栅墙的支护效果很有限。
2022年06期 v.4;No.135 530-536页 [查看摘要]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工程感悟
防渗墙“柔性材料”的研制.pdf
包承纲;三峡大坝二期深水围堰在经过一系列分析计算和研究讨论后,矛盾集中到研制一种“低弹高强”的防渗墙墙体材料上,这种材料的弹模要很低,且又必需具有一定的初期强度,这是矛盾的。经多方研究,采用先进的均匀设计理论,对配合比进行了优选;继之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简称ANN)技术建立配比与力学性质关系的模型,并制成施工现场方便应用的图表。通过在300多次室内配方试验、几项工程的现场试验、一期围堰的实际应用等多种环节,最后在二期围堰中成功应用。事实表明,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初期力学性能,施工方便、就地取材、经济性好、环境效益尤佳、后期性能趋优、还易于拆除,确是一种好材料。可在今后防渗墙、地连墙等工程中推广应用。
2022年06期 v.4;No.135 537-540页 [查看摘要]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地基处理》征稿简则
<正>《地基处理》于2019年2月28日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为公开发行刊物(CN 33-1416/TU,ISSN 2096-7195),由浙江大学主办,中国工程院龚晓南院士担任主编。《地基处理》于1990年10月创刊(国际同类刊物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Ground Improvement,1997年创刊),自创刊起一直得到卢肇钧院士、周镜院士、黄熙龄院士等很多岩土工程界前辈和大师们的帮助和支持。三十多年来,《地基处理》在我国岩土工程学术界和工程界形成较大影响力,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地基处理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
2022年06期 v.4;No.135 446页 [查看摘要]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欢迎订阅《地基处理》杂志
<正>《地基处理》为双月刊,全年出版6期,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3-1416/TU,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6-7195,CODEN DCIHA8,每期定价38元,全年定价228元(含邮寄费)。《地基处理》由浙江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中国工程院龚晓南院士担任主编。主要刊登国内外地基处理及岩土工程其他方面研究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旨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成果转化、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地基处理水平。主要栏目有:理论研究、工程应用、
2022年06期 v.4;No.135 448页 [查看摘要]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浙江大学出版社精品学术期刊
<正>~~
2022年06期 v.4;No.135 448页 [查看摘要]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地基处理》2022年总目次(第4卷)pdf
<正>~~
2022年06期 v.4;No.135 541-548页 [查看摘要]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